日月峡文化新闻
叙事长诗“钓鱼岛之歌”虚实浪漫礼赞先贤
日月峡文化专业号 | 2019-7-12

叙事长诗“钓鱼岛之歌”虚实浪漫礼赞先贤

《涛声回响六百年——钓鱼岛之歌》书封 钟欣 摄

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(记者 应妮)天津军旅作家张秋铧以74岁高龄,历时四年时间倾心打造出长诗《涛声回响六百年——钓鱼岛之歌》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。

《涛声回响六百年》讲述了发生在明朝年间东海两岸的故事,渔民们在一场大海难中拼死挣扎,在海神娘娘亲切招唤声中,他们终于爬上了一条大鱼脊背——原来是一座岛。他们用草绳钓鱼,恢复体力,修复船只。离开时两百多位男子汉泪洒小岛,并为小岛赐名“钓鱼岛”。这部5000行的叙事长诗结构宏大,风格独特,有人物有故事,有民俗民谣,有神话和爱情;呈现了自古以来我国渔民赴钓鱼岛捕鱼的历史,为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既有事实做诗赞。

在日前的作品研讨会上,中国作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表示,先辈在认识海洋、了解海洋、开发海洋方面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张秋铧的长诗有三层意义:一是展现了钓鱼岛和中华民族在精神、血肉、灵魂上的联系,对展示中华民族海洋历史的发展进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;二是描绘曾生活在海洋中的中华民族先贤的伟大事迹,通过对神话的重新阐释,从人类学、民族学多个角度展现渔民的感人故事;三是长诗结构完整、独具匠心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既是精神史也是生活史,“用诗歌表达爱国主义,有着积极意义”。

《诗刊》杂志社主编李少君谈到,作者在用诗歌形式表达重大事件方面,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。此外,海洋题材在中国诗歌中相对比较匮乏,这首长诗对海洋的书写,特别是将海上传说、渔民传说等神话元素转化为诗歌,具有一定开拓性。

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坦言拿到书看到标题的第一时间,就觉得这样的创作很有难度,因为钓鱼岛是个孤岛,如何在孤岛上表现故事?而且钓鱼岛题材本身创作难度就很大,长诗通过第一人称创作,将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人命运史,这点值得肯定。同时,长诗通过神话、民谣、历史典籍和传统抒情形式,将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虚构融为一体。

与会者认为,张秋铧的诗歌将传统与现代、现实与理想、灾难与憧憬融合在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之中。全诗气韵生动隽永,让读者触摸到了诗歌本体的浪漫、灵动和真挚朴实的质感。

据悉,有文艺团体计划将该作品改编为大型舞剧《钓鱼岛之歌》。(完)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